一脉相承,破界而行。从课堂细节到全球舞台,从水火箭制作到高新前沿科技,他用外语搭建桥梁,以专业锚定价值,书写“外语+”的无限可能。

汪炳东,英语(国际贸易)专业2012届本科毕业生,现任飞亚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副经理。
【校园回忆:厚植根基,细水长流】
问:在外院的课堂上,有没有哪门课、哪位老师对您后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令我难忘的是袁亦宁老师的英语课。他对细节近乎“苛刻”——从标点符号、首字母对齐,到行距与字体的统一,他都会逐一批注修改,并反复强调:“细节体现专业。”当时只觉得他认真甚至有些“吹毛求疵”,但步入职场后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如今,无论是撰写邮件、提交报告,还是进行成果展示,我始终反复打磨细节,力求专业呈现。这份对细节的敬畏,不仅赢得了直属领导的信任,也成为我职业发展的关键助力。
问:外院组织的国际交流、翻译竞赛等活动,是否帮助您锻炼了“跳出课本”的外语应用能力?
我曾多次参与学院组织的“模拟联合国”活动。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英语表达能力,更系统锻炼了逻辑思维与公开演讲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使我赢得理解与信任,严密的逻辑则让沟通事半功倍。
问:南航的航空航天特色资源,是否为您后来的职业选择埋下伏笔?
大二时,我参与组织了外院承办的“水火箭”科技节活动,首次近距离接触航空航天文化,由此萌生了进入相关领域工作的念头。大三时,中航国际来校招聘暑期实习生,我果断投递简历,进入其旗下飞亚达公司实习。这段经历让我了解到:高端制造企业同样需要扎实的英语能力支撑海外业务拓展。毕业后我顺利签约该公司。入职一年后,公司曾有意调我至海外业务部负责东南亚市场,但因个人规划选择放弃。如今回望,虽是一份“美丽的遗憾”,但也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一条路都有其馈赠。
【职业转型与成长:跨界不越界,语言为桥】
问:从外语专业跨入高新技术领域,是否面临挑战?如何应对?
行业虽异,但职场对“软实力”的要求高度一致:细致、踏实、逻辑清晰、善于沟通——这些素养,其实在外院的日常学习中早已悄然养成。语言是载体,底层能力才是通行证。
问:在实际工作中,外语能力如何发挥价值?能否分享一个具体案例?
曾有一次,瑞士知名腕表品牌Mido(美度)全球CEO到访我们在合肥的门店考察,我全程担任陪同翻译与沟通协调。从产品介绍到市场策略,再到售后体系,我确保信息精准传达,为考察顺利推进贡献了关键支持。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信任的桥梁。
问:在快节奏、高迭代的行业中,如何保持外语能力并持续补足领域知识?
坦白讲,因当前岗位外语使用频率不高,语言能力确有退化。但我始终未放弃维护:利用通勤时间通过App背单词、加入英语学习社群、每日精读英语小说片段、关注优质英语直播内容,我坚持保持“可读可交流”的基础水平。因为我知道,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致学弟学妹:笃行不怠,未来可期】
问:对想进入高新技术或跨界领域的外语学子,您有何建议?
(1)在校期间的能力积累:
演讲与表达能力:职场即舞台,每一次汇报都是自我展示的机会。自信+逻辑=影响力。
细节把控力:小事见真章,细节决定信任度。
协作与共情力:跨部门、跨文化协作日益普遍,学会求同存异、凝聚共识,是领导力的起点。
持续学习力:AI时代知识半衰期急剧缩短,唯有保持开放、主动迭代,才能不被时代抛下。
真诚与正直:短期或吃亏,长期必受益。这是职场最稀缺也最珍贵的“底层信用”。
(2)职业方向的选择:
若追求稳定,可提前规划考公考编,善用在校黄金期系统备考;
若倾向企业,不妨拓宽视野——互联网、新能源、外贸、航空、金融等领域,皆有外语人才的用武之地;
若向往自由,亦可探索轻资产创业路径,如英语教育、知识IP打造,借力新媒体实现价值变现。
(3)心态调整:
面对宏观经济压力,“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在此背景下,请对自己多一分宽容,少一分焦虑。稳,不是躺平,而是沉心蓄力;慢,不是停滞,而是为长远奔跑积蓄动能。
【周年寄语:致外院二十载芳华】
问:值此外院20周年院庆,您最想对母校、对师生说的一句话是?
二十年风华正茂,莘莘学子语通天下。希望学弟学妹们能珍惜在校时光,勇敢去追逐梦想。祝愿学院能够继续融通中外,启迪未来,外院学子都能成为中国故事的活跃讲述者。
企业介绍
飞亚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航空工业集团下属中航科创的主要投资企业之一。1993年,飞亚达在深交所上市,成为深圳市首批上市企业之一,是境内唯一表业上市公司。“飞亚达”为全球三大航天表品牌之一,曾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品牌”。
一审:王霖芳 二审:姚灵珑 三审:吴科颖